1.问:自己想诵读《药师经》,但近一年修行很懒散,读经像完成任务,读时出现杂念与困倦,应当怎么办?
答:读经出现杂念与困倦,原因:
一、对读经的兴趣不足,对读经兴趣不足是不知道读经的好处,或不相信读经的好处。
二、刚刚读经,对经文陌生,还没有进入读经状态,故要有熟悉经文过程。
三、身心疲劳,没有精神,不能安心专一去读。
四、业障显现,障碍读经。诵经一定要有兴趣,兴趣来自对读经的好处,好处产生动力,动力可以使坚持读经的信心不动摇。只要相信佛法,相信诵经的好处,坚定不移,久之,出现的困倦与杂念就会随着读经慢慢消除,业障也会慢慢消除。
2.问:家中供了佛像,原来每次上三支香,现改为每次一支了,可以吗?
答:可以。香有传递信息与净化身心与环境的作用。
三支香代表三宝,一支香代表一体三宝。
烧香视空间大小决定,正常情况是三支,如果佛堂空间小,烧一支也可以。
如果空间小,烧三支香味太重,也会影响呼吸,香虽然好,但好东西超出承受范围,也就变得不好了。
如“人参”是好,但吃多了就会流鼻血一样,香烧多了,也违背“香”净化的用途。故烧香数量要适度。
烧香要烧好香,好香的标准是原材料香,香的长短大小要符合国家规定尺寸。
3.问:行善是以家人的名义,还是以自己的名义,哪种方式更利益家人?
答:行善更利益家人应当写家中主人的名字为代表,后面加合家,就已是全家人了。
如果家中某一个人最需要,就写最需要的那个人的名字。
代替家人行善,而慢慢影响引导家人自己行善更好。
由行善再进一步学习佛法,了解行善与人生的意义而求解脱,则善莫大焉。
4.问:念佛时,心定不下来,时有妄想出现,该怎么对治?如何让心定下来,一心念佛?
答:念佛时,心还定不下来,是因为信不真,愿不切,行不深。
“信不真”是对西方极乐世界及教主阿弥陀佛真实性存有怀疑;
“愿不切”是对愿离娑婆愿生极乐之心不彻底;
“行不深”是念佛的功夫不多。
由此导致念佛时妄想翻腾而不能降伏,随妄想而去,被妄想压倒。
对治:相信佛说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,不要怀疑;发起切愿,真离娑婆真生极乐之愿心;坚定念佛,出现任何妄想境界不为所动,二六时中,始终如一。
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。人的精力高度集中一般在45分钟左右,超过了这个时间,思想就很难集中。等到有功夫了,念佛时间自然增长,那时可以一小时,或者更长,那要顺其自然。
保持专心念佛,心自然就平静了。
5.问:如何修如来智慧德相?
答:如来智慧德相,非一时就修得的。是经过长时间累生累劫听闻佛法,广结善缘,积功累德,普度众生,一点一点修来的。
这个问题有点大,包含了成佛的过程,包含了整个佛法。
佛法总纲不外“戒、定、慧”。
在家的戒有四种:皈依戒、五戒、八关斋戒、菩萨戒。
定有三种:般舟定(念佛)、止观定(如来禅)、参话头定(祖师禅)。
定慧一体,定有了,慧也就有了。
依戒定慧累劫修行,从凡夫位、修到人天位、从人天位修到罗汉位、从罗汉修到菩萨位、从菩萨位修到佛位。
如来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,修到佛位就自然具有了如来智慧德相。
6.问:我诵《地藏经》的时候常常口在念,但思想却在天马行空,不知如何对治这个问题?
答:开始念经,因为不知不相信念经的胜益,不能感知生命无常,心念不专,妄念易起,起时又无觉察和对治,那么诵经的功德甚微。
须知念经,思想要专聚,妄念起时,知道念头不在,要立刻将念头拉回来,安在经文上。
如果拉不回来,那是因为你的信念问题,设法对治。
想到生命短暂、佛法难闻,不诵经业障难消,不专聚心难清净,不精进佛道难成。如此沉轮,轮回路长,不知何时再遇佛法,脱离苦海等等。
如此提起精神,专聚诵经。时时保持觉察,反复提起正念,久而久之,妄念自然减少。
对治天马行空,没有别的好办法,只有了知读经的好处,感知生命无常,漂浮的心沉淀下来,一心专念,不为业习影响,这样你的心就会慢慢清净起来。
7.问:弟子看到网络文章,说曾有大德开示吸食指甲盖大小的烟草之罪过,念诵一亿观音心咒的功德也不能消除,请问师父,是否有此说法?果真如此,我们弟子该如何做?
答:佛教里好像是有这个故事,说犯了小错,不知悔改,日积月累,而成大错。
水滴虽微,渐盈大器。
不因善小而不为,也不因恶小而为之。
如银行贷款的利息一样,本钱是小,时间一长,如果偿还,就变成厚利,偿还艰难。
但不是不能偿还,只是艰难而已。业障也是。如果勤修功德,抱着必消之心理,发起精进勇猛之心,总有消完之时。
就经上所讲,小乘五逆罪不可以消,就大乘来,什么样的罪都可以消。
这个看起来很矛盾,实际上不矛盾。
如同路上有千斤大石障碍道路,对于没有千斤力气的人来说,他永远搬不走,那么就成为永久的障碍;但对于有千斤力气的人来说,这个就不是障碍,举手移走。
故讲吸食指甲大小烟草之罪过,念一亿观音心咒的功德不能消除,那我们念二亿观音心咒不就消除了吗!
这个就要看各人的决心与毅力而积累的功德了。
8.问:佛法中告知我们凡夫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禅定是指静虑,在静中思虑善恶因缘,择善从之。 这里不也有分别吗?前后两者的分别是有质的不同吗?
答:是的。虽为分别,却有善恶区分。
善分别是顺应佛道,与涅槃相应,恶分别顺应生死,与轮回相应。虽有分别,其意义与方向不同,两者存在着质的区别。
学佛有三个层次:
第一个层次是转恶为善,
第二次层次是转迷为悟,
第三个层次是转凡成圣。
第一是基础,第二是关健,第三是目的。
故初学之人面对善恶境界,必须择善而行。由此进入绝善之境界而无分别,开大智慧,悟后起修,直指成佛。
如果学佛之初没有分别,对错不分,染净不分,那么如何修行?
修行是修改思想行为,不知对错,就不知修改,改向谁。只有了解佛法,分别对错,才能择善而为,趋向正确修行道路。
你一定要恶分别,这就造业了,恶业变恶果,恶果轮回恶道。择善从之,善道顺应佛道,是善果,圣果,圣果得解脱,故要善分别。
9.问:家里供了佛像,可是因为空间的原因,不能正对着佛像礼拜,怎么办?
答:有佛像应当对着佛像礼拜,因为佛是最崇高的,不论是家里还是其他地方,只要见到佛像,都应对佛像礼拜。
如因家里供佛空间有限等问题,即不具供佛条件,就不要请佛到家里。等有条件了,再请佛到家供奉。
已请佛到家,因条件不具,而不能正面礼拜,应当心生惭愧,可以正心礼拜。并等待机缘创造条件,再对佛像正拜。
10.问:弟子打印过佛法修学的纸质资料,这类资料不太适合结缘,可以扔了不再使用,该如何处理?
答:有字纸,或有废弃的佛法纸张等任何纸张,不能随意丢弃,应当收起放入专门纸篓,然后烧成灰尘,放到河流漂走,或埋到山上土里。
11.问:弟子每天诵地藏经、金刚经、普门品每天诵的这几部经和做的善行是一起回向好,还是分着回向好?
答:一经一回向,一事一回向,或一天一回向。
12.问:有一朋友儿子十四,一直辍学在家,只因身染怪病,吃什么吐什么,四处求医无果,朋友甚是苦恼,求问师父,有何化解之道?
答:首先要到医院检查病情,然后遵照医治。
如果医不好,就是业障,而且还比较重。
佛教对于消除业障,就是忏悔、读经等。
读经消业障最快的莫过于《地藏经》,先读七部为期,以观其效。
如果有效,继续读诵巩固;如果效果明显不大,要发愿读诵,只要诚恳,坚持不放弃,终会有效。
这种例子很多。
业障再重,坚持三年,祈佛加被,诚心忏悔,什么样的业障都会消除。
13.问:每当遇到状况,总是控制不住脾气,但事后知道不对,这种情况时有发生,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?
答:情绪每个人都有,但要能控制自已的情绪,情绪失控,危害较大。
小到伤感情,大到危害生命,这种情绪失控导致失去生命的例子挺多。
情绪失控的原因多种,有外在的原因,有内在的原因,归根结底是内在的原因。
保持理智情绪,首先要认识事情结果的严重性,每当遇到有情绪时,就停下来,想一想,就深呼吸几下,等平静下来,再思考发生的问题。
久而久之,遇到情绪生起,就先停下来,然后形成理智处理问题的习惯。
凡夫很难做到没有情绪,只有通过修行,让自已的情绪控制与降伏。
控制自已的情绪,要看破世事,看破荣辱得失,六祖大师说:“对境心不起”。于善恶境界,要心念不动,于此,就能掌握你的情绪。
14.问:普供养真言在家佛前可否念?有的说可以念,有的说不可以念,末学一直没念。
答:《普供养咒》是寺院暮时功课中“蒙山施食”的一个咒子。念此咒要知道此咒的意义与作用。
佛教慈悲为本,方便为怀。念此咒是为六道中各种鬼类都能得到布施,即使不能前来的,也可以托其他的鬼带去,由此发起向佛的心来。
这是佛教慈悲、悲悯众生,平等无二,无前无后,一起供养一切有情的体现。
念此咒需要发菩提心,手持净水、结手印,观想十方众生都来受供。
此咒一般多在寺院里念。
如果在家有发菩提心者,或有菩萨境界可以在佛堂念诵加持,广结善缘,度化众生。
如果不具菩提心,又无修行境界,在家里不念也好。
15.问:家中灶神菩萨,近二年每天早上供,是否需要每天供?供时应念啥经咒?
答:一般情况不需要每天供,初一、十五供就可以。
如果每天供也没关系。供时念准提咒,三真言。
16.问:我们经常在电脑上下载佛像,佛经和注解,后来不用就删除了,网上有人说这样不如法,请问网上下载的佛教资料可以删吗?
答:可以删,网上下载不同于实质的纸张经文。
纸张经文不要的话,不能乱丢,乱丢脚踏是有罪过的。在家的有字纸乱丢都有罪过,何况佛经纸张。
佛经纸张不要的话,应当送给需要的人,也可以送还寺院结缘他人,破损经文纸张不能再用,可以烧了之后,将纸灰放在水里漂走,也可以埋到山上树下。
17.问:已过世的人是否可以给他皈依?
答:可以。但需要有人代他皈依。因为他已不在,需要有阳上的亲人代之。
不单可以为阴人皈依,也有为阴人授戒的做法,故可以。此等叫授幽冥皈依与幽冥戒。
18.问:家里有佛堂,是否可以使用寺庙的圆形拜垫?
答:可以。拜垫没有规定圆形是寺庙用,方形是居士用。
19.问:我家大师兄每次发心修行(做功课),总会遇到障碍而暂时放弃修行,如何对待这个问题?
答:修行功课有多种,念经是功课,打坐是功课,礼拜是功课等。
如果是因为不习惯功课内容,那不是什么问题,选择适应自已的修行内容作为功课就好。
如果选定内容做不下去,或因为每次障碍,可能是业障。
有业障先修忏悔法,业障消除,就可以做功课了。
20.问:我家大师兄的朋友知道他信佛,结缘给我们一个佛头,应该怎样放置?末学把佛像设在客厅(只有客厅可以放置),平时不做功课时,佛像需遮下吗?
答:赠送佛像与人结缘,目的是供奉礼敬的,礼敬的目的是学习。
佛像不能作为艺术品收藏与欣赏,佛像就是用来供奉的。
供奉佛像是单独佛堂、其次是书房、再次是客厅,客厅需要佛龛,龛前要有帘子,礼敬时打开,结束时关上。
供奉一般要全身像,不能像有些世间人经常用线将佛头、罗汉头穿起,作佛珠用,这个不仅没有功德,实在是“罪过”。
故学佛人,应当明白,如何供佛才能受用,免因无知而造作了恶业。当然,无意不为过,如果诚心供佛是值得提倡的。
本期答问:
时间:2016年3月9日(农历二月初一日)
地点:上禅堂佛法共修QQ群(群号:199258679)
人员:果卓法师,上禅堂佛法共修群各地学员420人